为培养青年创新意识,激发科研热情,树立求实态度,中科院团委、院青联、科学传播局联合组织举办了中國科學院第三届“發現科學之美”图片大赛。本次“發現科學之美”圖片大賽分爲數理天文組、化學材料組、生物醫學組、工程裝備組、信息技術組、地球環境組六個競賽組別。
活動開展以來,新11选5廣大職工積極踴躍投稿,多方位展示科研工作中的美麗瞬間,呈現科研的獨特魅力。經過層層選拔,新11选5選送的殷宗軍研究員和黃迪穎研究員成爲“地球環境組”的獲獎者。
1. 殷宗軍:古球蛋复原

殷宗軍:古球蛋复原
圖片描述:
圖片展示的是寒武紀早期(距今5.35億年)磷酸鹽化海洋無脊椎動物休眠卵化石,直徑大約在1mm(圖中有比例尺)。
化石産自我國陝西西鄉縣寒武紀底部寬川鋪組鈣質磷塊岩,通過酸處理岩石獲得立體標本後,研究人員就像醫生給患者做CT掃描一樣,采用高分辨率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掃描了標本,並借助計算機後期三維重構,可視化展示了化石的立體結構細節,即化石由發育了瘤狀表面裝飾的厚壁囊包(圖中呈橙色透明狀)和內部分裂的細胞團(圖中綠色不透明部分)組成。
圖像分辨率高達千分之一毫米(1微米),這是科研人員首次采用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對該類化石進行三維複原,獲得的內部結構信息幫助科研人員成功地回答了這類神奇的球究竟是什麽的問題,表明現代無脊椎動物對抗不良環境的特殊發育機制——胚胎休眠,早在5.35億年的寒武紀大爆發初期就已經起源。
取樣儀器:Zeiss Xradia 520 Versa
圖片處理軟件:Vgstudio Max 2.2
2. 黃迪穎:振翅欲飞的古蓟马

黃迪穎:振翅欲飞的古蓟马
圖片描述:
這群小昆蟲叫古薊馬,是現代微型農業害蟲薊馬(纓翅目)的遠古祖先。薊馬化石極其稀有,我國只發現于燕遼生物群,除了琥珀外世界範圍內岩石中也極少保存;薊馬化石極其微小,個體只有2毫米大,肉眼不易識別;這些薊馬化石保存極爲精美,不僅身體完整,翅膀伸展,甚至連口器的細節也完好的保存下來,真可謂毫發畢現。
這是一群栩栩如生的古薊馬化石,被1.6億年前細膩的火山灰掩埋。它們振翅欲飛,卻難逃厄運。本圖展示了岩石劈開時的原貌,古薊馬的身體一部分露出,一部分蓋在凝灰岩之下。進行科學研究則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用極小的刀片細心的剝離蓋住的岩石,從而展現昆蟲全貌。
取樣儀器:蔡司SteREO Discovery V-20顯微鏡